2025-05-09 「色彩复原 · 文脉留存」东方传统色彩采集与检测研究·第三辑
近日,CCTV1综合频道在晚间新闻“千年经典向新行栏目”中采访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宋文雯老师,就中国传统色的古今话题开展访谈。
一草一木皆可染,色从何来?
「中国传统色,源于植物与矿物,是中国先民在长期观察天地万物中提取出的自然语言。它们不是由化学合成所造,而是由山川草木、金石土壤自然生成,带着天地之气、生长之痕,呈现出一种难以复制的天然质感与东方审美。」
植物染色,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富自然意趣的一环。
从苏木、黄栌、槐米等天然植物中提取色素,染出“妃色”“鹅黄”“苔绿”等经典色彩,过去依赖的是匠人的经验与手感。但如果要准确保存这些颜色,并在不同媒介中复现,就需要将“感觉”变为“数据”。
标准化测量,如何进行?
在由贵州茅台发起并支持的“东方传统色彩计划”中,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建立了一整套从文物中采集传统色流程。
采集对象包括丝绸、玻璃器、瓷器和漆器等多种材质,由于纹理结构和表面质感各异,如何有效避开高光、阴影与图案对色觉的干扰,成为测色过程中的关键难点。研究团队选择色彩外观稳定的植物染实物(如丝绸样本),在D65标准光源和受控光照环境下,用分光测色仪与相机进行非接触式测量。
最终,实物色样的色彩被转化为Lab、RGB、CMYK等多种色彩空间数据,为传统色彩建立量化标准。
立体文物,如何采色?
面对表面弯曲、高光泽、同时具备透射与反射显色的器物(如清代玻璃器),团队采用多角度采样 + 数字建模的方法,从多个点位测量取均值,有效克服测色不稳的问题。
从工艺到科学,色彩的语言对接
植物染不再只是经验的传承,而在光谱、参数与数据库中留下它的真实形态。
正如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宋文雯老师所说:
“我们需要把传统的经验与现代色彩科学的语言对接起来,才能把传统的东方色彩投入实际应用。”
这一过程,是科学与传统的交汇,也是色彩文化走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
图片综合整理自CCTV1《晚间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等